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世界早产儿日特别节目】有爱,有未来,呵护

 

  前言: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人们更多关注早产问题,加强相关研究,采取有效行动,减少早产导致的健康问题和死亡。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兼新生儿科主任徐发林、新生儿一科主任吉玲、新生儿二科主任尚利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主任董慧芳、儿科总护士长王玲,请他们来跟我们讲一讲早产儿的相关知识。

  本期要点:

  问题一:我们知道,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每年的11月17日也被定为“世界早产儿日”,那么徐主任,世界早产儿日的来历是什么呢?我们今年的主题和重点又是什么?您先给我们讲一下吧!

  徐主任:世界早产儿日最初于2008年11月17日由欧洲新生儿关爱基金和欧洲家长组织发起,其目的在于提升全世界对早产儿群体和家庭所面临挑战的认识。随即一呼百应,2011年得到WHO支持,联合国在2012年批准每年11月17日为世界早产儿日,作为全球每年1500万早产儿共同的生日,其意义在于倡导全球爱心人士共同呵护早到的天使们,同时呼吁加强相关研究,减少早产导致的健康问题和死亡。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在2016年将"有爱,有未来"设为世界早产儿日永恒主题。2021年世界早产儿日的全球主题:零分离,现在行动,让父母和孩子尽早生活在一起。

  问题二:原来是这样的,那徐主任,我们国家新颁布的儿童健康提升行动计划中,和早产儿相关的内容都有哪些呢?

  徐主任:为保障实施优化生育政策,进一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儿童健康,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巜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主要目标之一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3.1、5.2、6.6,重点行动之一新生儿安全提升行动。包括:1.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构建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救治会诊转诊网络。

  2.提升新生儿医疗救治能力(新生儿复苏,NⅠCU家庭参与式看护模式)

  3.强化新生儿生命早期基本保健(强化围孕期,产时、分娩后连续健康监测,保障胎儿和新生儿健康;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早期干预和处理;强化早产儿专案管理,推广早产儿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早期发展促进,提升早产儿专案管理率。

  问题三:早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有研究显示,许多早产儿即使有幸生存下来,也将面临终生残疾,那么董主任,我们应该怎样早期识别早产儿的异常症状呢?

  董主任:1、精神状况:正常孩子有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睡眠时能够唤醒,对触觉刺激有反应。觉醒时表情平静,有眼球运动、肢体动作。如果出现不能安抚的烦躁不安,或者不易唤醒,对拍打足底、捏耳垂这样的触觉刺激无反应,提示精神状态异常,需要及时就医。因为精神状态越差往往表明病情越重。

  2、吃奶情况:早产儿的奶量要达到150ml/kg/d才能够满足生长,正常孩子吸吮有力,吃奶时间适当,吃完后有满足感,能安静入睡。如果孩子出现拒乳、吃奶量有明显下降或者出现吸吮无力、频繁呛咳、呕吐等现象要及时就医。

  3、哭声变化:正常情况下,哭声是在表达需求,如饥饿、排便、环境温度不适宜、需要安抚等,哭声婉转,不剧烈,被满足后容易停止。如果出现突然短促的尖声哭叫、阵发性剧烈哭叫伴面色苍白或紫绀、持续哭闹无法安抚、哭声无力或哭不出声,提示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就医。

  4、体温:发热容易被家属发现,但是对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来说,感染性疾病可能不导致发热,反而出现体温降低,这个也是提示病情较严重的指标。

  5、皮肤颜色:正常的肤色是红润的,如果出现明显黄染、苍白、发花、发黑、紫绀等现象则是异常情况。

  6、呼吸异常:安静时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伴随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或青紫者,均提示呼吸异常,应立即就医。

  7、体重增长:需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如果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头围短时间内的明显变化均需就医。

  8、大小便情况:出现频率的明显改变,颜色、性状的异常时需要就诊。

  问题四:董主任,据了解,您从事新生儿专业十余年,在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和极早、超早早产儿等危重患儿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那么,您认为对于危重患儿来说救治的关键是什么呢?